欢迎来到石林地质公园 石林旅游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园简介

石林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一览表

1、石林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

大类

编号

名称

遗迹类型

重要程度

利用目的

公共解释

基础地质大类

岩石剖面

G1

冒水洞玄武岩剖面

G

REG

ED/UD

 

G2

清水塘底砾岩剖面

G

REG

ED/UD

PI

地质景观大类

碳酸盐岩地貌

G3

大石林

G/C

INT

ED/T

PI

G4

小石林

G/C

INT

ED/T

PI

G5

乃古石林

G

INT

ED/T

PI

G6

李子园箐石林

G

INT

ED/T

PI

G7

上蒲草石林

G

INT

ED/UD

PI

G8

双尖山-蚂蝗塘石林

G

NAT

ED/UD

 

G9

万年灵芝石林

G

NAT

ED/T

PI

G10

高石头石林

G

NAT

UD

 

G11

仙女湖石林

G

NAT

ED/UD

 

G12

雷打石石林

G

NAT

ED/UD

PI

G13

望城山石林

G

REG

UD

 

G14

石箱子石林

G

REG

UD

 

G15

文笔山石林

G/C

REG

ED/UD

 

G16

蓑衣山石林

G

REG

ED/UD

 

G17

步哨山石林

G

REG

ED/T

PI

G18

阿考依石林

G

REG

UD

 

G19

老黄山石林

G

REG

UD

 

G20

普豆村石林

G

REG

UD

 

G21

老官山石林

G

REG

UD

 

G22

尾博邑石林

G

REG

UD

 

G23

所各邑石林

G

REG

UD

 

G24

营盘石林

G

REG

UD

 

G25

清水塘石林

G

REG

ED

PI

G26

松毛山石林

G

REG

ED/UD

PI

G27

黑石头石林

G

REG

ED/UD

PI

G28

寺背后石林.

G

REG

UD

 

G29

马见山石林

G

REG

UD

 

G30

戈衣黑石林

G/C

REG

ED/UD

 

G31

独石山石林

G/C

REG

ED/UD

PI

G32

大青山石林

G

REG

UD

 

G33

和摩石林

G

REG

ED

PI

G34

诗玛龙宫洞穴

G/N

NAT

ED

 

G35

天生桥

G

REG

ED/UD

PI

瀑布

G36

幽谷仙瀑

G

REG

UD

 

G37

白龙潭

G

REG

ED/T

PI

湖泊(湿地)

G38

长湖

G/N

REG

ED/T

PI

G39

诗子狄麻日

G

REG

ED/UD

 

G40

月湖

G

REG

UD

 

G41

圆湖

G

REG

UD

PI

G42

黑龙潭水库

G/C

REG

ED/T

PI

注:INT—世界级地质遗迹;NAT—国家级地质遗迹;REG—区域级地质遗迹;G—地质遗迹点;N—自然遗产点(生物多样性);C-文化遗产点;ED—用于教育的地质遗迹点;T—用于旅游的地质遗迹点;UD—未开发的地质遗迹点;PI—公共解释。


2 石林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描述

序号

名称

描述

照片

G1

冒水洞玄武岩

岩石为斑状、块状和杏仁状玄武岩,具明显多期喷发韵律特征,呈玄武岩残余盖层超覆于栖霞组灰岩之上,风化强烈,最大厚度可达200m,被玄武岩覆盖的石林最大高度可达6m,并残留热变质烘烤边。

 

G2

清水塘底砾岩

河湖相半胶结、较密实、半坚硬棕红色砂岩、砾岩,砾石成分为石灰岩、白云岩,少量玄武岩,厚度1.7米,具有沉积韵律,反应了碳酸盐岩的溶蚀和沉积过程。

 

G3

大石林

面积46.32公顷,分布在海拔1760-1790m之间的洼地中。石林发育于二叠系茅口组(P1m)灰白色灰岩地层。大石林是典型剑状石林分布区,还发育柱状石林。石柱上保留有圆桶状溶槽,水平溶孔、溶槽和半钟状土下溶痕,石林高度可达40m。

 

G4

小石林

面积4.75公顷,发育于二叠系茅口组(P1m)灰白色灰岩地层。位置紧邻大石林,位于洼地底部,发育演化与大石林息息相关。多为分离石柱,少数石柱呈簇状生长。

 

G5

乃古石林

面积185.68公顷,地层为二叠系栖霞组黑色厚层状虎斑灰岩、白云岩,灰岩。石林、溶洞、盲谷、干谷、溶丘、溶蚀洼地等均发育。石林呈蕈状、屏风状、长柱状、莲花状、不规则状等,高度几米至25m。多数石林、石柱底座相连,可划分为8个石林城堡,每个城堡外围都有些分离的石柱发育。区内具有多期水平溶洞和管道发育,发育环境属集中水流分割条件,暗河演化历史复杂,有着显著的继承性。

 

G6

李子园箐石林

面积19.33公顷,地层为二叠系茅口组灰岩,为一封闭式洼地石林,为前玄武岩期石林。在岭脊、洼地边缘发育有柱状、剑状、不规则状石林形态。石林高度从几米至20多米。剑状石林发育于溶蚀洼地底部。

 

G7

上蒲草石林

面积21.11公顷,海拔1900-2000m,二叠系茅口组灰岩。路南古湖盆的边缘,第三系湖相沉积被侵后出露的石林,地层近水平,岩层下厚上薄,沿层面溶蚀成塔状、柱状,高几米至15m,是石林地质公园典型的塔状石林区。石柱上多种溶蚀形态发育。

 

G8

双尖山-蚂蝗塘石林

面积310.71公顷,发育地层为二叠系茅口组灰岩、白云岩,峨眉山组(P2c) 玄武岩。在洼地(谷地)、坡地及岭脊上均发育第四纪形成的各类石林。洼地(谷地)底部石林发育典型,石柱高度5-20m。双尖山是一个残余的双峰状玄武岩山丘,以其为界,可分两个片区,二者不仅石柱形态有明显差异,石柱上的溶蚀微形态也有差异。

 

G9

万年灵芝石林

面积66.77公顷,地层为二叠系茅口组灰岩,峨眉山组玄武岩零星分布,地层倾角小于5°。因地层厚度上厚下薄,薄层岩石的裂隙和孔隙度发育,在土下溶蚀速率远大于厚层岩石,因而造成石柱上粗下细,状如灵芝。在洼地周边岭脊上有成片高大的灰色蘑菇状及塔状石峰,高5-15m。双景点以北20m处有玄武岩残盖。

 

G10

高石头石林

面积13.81公顷,地层为二叠系茅口组灰岩,地层倾角5-10度,富含古生物化石。剑状石林、柱状石林等沿石林岭脊发育。单体高度数米至20多米。

 

G11

仙女湖石林

面积42.94公顷,地层为二叠系茅口组灰岩。湖盆与坡地上发育剑状、莲花状、塔状、蕈状、柱状、短柱状石林。石林高10m-15m之间,最高可达21m。北面,路南群底砾岩覆盖在古石芽上,或者充填于石林间低地。仙女湖为一小型溶蚀湖长约164m,宽80m, 面积约0. 9公顷。

 

G12

雷打石石林

海拔1780-1810m,面积71. 26公顷,发育地层为二叠系茅口组灰岩,富含古生物化石。柱状石林等沿坡地发育,可分为5片集中分布区,单体高数米至20余米,具有多期发育特征。有前玄武岩期石林、路南古湖期石林、高原巴江河谷期石林,具有埋藏及半埋藏石芽坡地。

 

G13

望城山石林

面积140.14公顷,地形开阔,以起伏的溶丘洼地、溶蚀谷地为主。主要发育地层为二叠系茅口组(P1m)灰白色灰岩地层,石林(芽)成片或成簇分布于山顶、斜坡上,槽谷和洼地中以石芽原野为主,展现了不同时期形成的石林。望城山集中展示了石林“世代”关系及各种石林地貌。

 

G14

石箱子石林

面积32.57公顷,地形开阔以起伏的溶丘洼地、溶蚀槽谷为主。主要发育地层为二叠系茅口组(P1m)灰白色灰岩地层,石林(芽)成片或成簇分布于山顶、槽谷和洼地的边坡上,展现了不同时期形成的石林。

 

G15

文笔山石林

面积185.42公顷,发育地层有二叠系茅口组、栖霞组(P1mP1q)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和二叠系P2c玄武岩。为玄武岩岩盖风化剥蚀、侵蚀残留山峰,岭脊石林与坡地石林发育。有大面积玄武岩覆盖,反映的是玄武岩被剥蚀前所形成的石林。

 

G16

蓑衣山石林

面积11.43公顷,为溶丘石林,发育地层为泥盆系曲靖组(D2q)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城堡状石林外围石林单体比较发育,有剑状、柱状、短柱状等,高度几米到10-25m。城堡状石林内部的独立的石柱发育,高3-10m。宽大的石柱顶部各种雨水溶蚀沟槽发育典型。

 

G17

步哨山石林

面积12.47公顷,地层为二叠系茅口组灰岩,地貌上属于大石林溶蚀洼地东部斜坡上的一个残余溶丘。山顶海拔1796.7m,剑状石林、柱状石林发育。剑状石林主要分布于溶丘上部,高2-6m,溶丘下部斜坡上分离石柱状石林发育。

 

G18

阿考依石林

面积11.19公顷,海拔1780-1820m,为二叠系茅口组灰岩。塔状、蕈状石林等沿石林岭脊发育,高度2-8m,低岭脊发育的石柱高于高岭脊上发育的石柱,二者之间由石芽连接。石柱表面有溶蚀细沟、溶槽等。

 

G19

老黄山石林

面积20.55公顷,为石炭系马平组灰岩、二叠系栖霞组黑色厚层状虎斑灰岩、白云岩及二叠系梁山组泥页岩、石英沙岩。柱状石林和城堡状石林沿岭脊、斜坡和洼地发育。单体高度数米至20余米。高原巴江河谷期石林于前玄武岩期石林上发育。石柱顶部有溶盘和溶槽发育。

 

G20

普豆村石林

面积42.09公顷,海拔1820-1840m,地层为二叠系栖霞组(P1q)上部和茅口组(P1m)下部小虎斑白云质灰岩和灰岩。岩丘石林、岭脊石林、坡地石林及洼地石林发育。石柱单体形态多为柱状、蕈状、莲花状、不规则状,高数米至15m。

 

G21

老官山石林

面积11.31公顷,为二叠系茅口组灰岩、海拔1830-1890m,为路南古湖期石林,富含古生物化石。石林形态以柱状石林为主,井状溶槽、水平溶槽、洞孔发育。

 

G22

尾博邑石林

面积51.69公顷,分布在尾博邑村北部,海拔1850-1970m的坡地和溶丘上发育了两片石林。地层为二叠系栖霞组黑色厚层状虎斑灰岩、白云岩。石林多为基底相连、分隔不好的低矮塔状石林、柱状石林,高3-8m,顶部溶蚀沟槽发育。

 

G23

所各邑石林

面积39.77公顷,海拔1880-1950m,发育地层为二叠系茅口组灰岩、栖霞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石林沿溶丘、坡地和洼地发育,以柱状、短柱状为主,单体高几米至10余米。石柱上明显存在分布于不同高度的两级水平溶蚀槽沟或孔洞。

 

G24

营盘石林

面积6.68公顷,二叠系栖霞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石林岩丘、石林岭脊及石林洼地有一定发育。石林单体形态多为柱状、蕈状、莲花状、不规则状,石林高数米至10米。石柱表面溶蚀细沟、井状溶槽发育。

 

G25

清水塘石林

面积64.23公顷,发育地层为二叠系茅口组灰岩和第三系路美邑组。湖盆、洼地、边缘溶斗与坡地上,发育剑状、莲花状、塔状、蕈状、柱状、短柱状石林,石林高10-15m,最高可达21m。西与南侧有老第三系石林。石柱表面为溶蚀细沟、井状溶槽。浅层地下水因受第三系路美邑组不透水层阻隔在清水塘出露形成溶蚀湖。

 

G26

松毛山石林

面积4.5公顷,发育地层有二叠系茅口组灰岩、峨眉山玄武岩及第三系砂、砾岩。发育有晚二叠系古石林、第三系古石林与第四纪石林,是多期石林发育典型遗址点。石柱分布较分散,单体高度不超过7m,有玄武岩烘烤石芽遗址。

 

G27

黑石头石林

面积9.85公顷,海拔1935-1880m,发育于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碳酸盐岩地层。坡地石林发育,以柱状、蕈状石林为主。石柱表面为残余溶蚀细沟,地下有管道暗河遗迹。

 

G28

寺背后石林.

面积3.68公顷,海拔1870-1897m,为二叠系茅口组灰岩。石林谷地中发育剑状石林、柱状石林,同时有埋藏及半埋藏石芽发育。路南群底砾岩覆盖在古石芽之上,或充填于石林间低地。石林高数米至30余米。石柱表面发育各种溶痕。

 

G29

马见山石林

面积83.07公顷,二叠系茅口组灰岩。石林岩丘、石林岭脊、石林坡地及石林洼地有一定发育。石林单体形态多为柱状、蕈状、莲花状、不规则状,石林高数米至10余米。低地,石柱孤立的站立在农田之中。石柱表面发育各种溶痕。

 

G30

戈衣黑石林

面积585.02公顷,二叠系栖霞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石炭系马平组(C3m石灰岩和泥盆系曲靖组(D2q灰岩。在溶蚀盆地中发育柱状石林、石芽。单体高几米至10余米。石柱上明显存在分布于不同高度的两级水平溶蚀槽沟或孔洞。

 

G31

独石山

面积2.46公顷,海拔1900-2000m,地层为二叠系栖霞组灰岩、白云岩、茅口组灰岩。为石林溶丘,发育柱状石林。石柱高4-8m,在山顶部分布较集中。独石山是一个县级历史遗址保护单位。

 

G32

大青山

面积16.33公顷,海拔1800-1820m,石林发育地层为二叠系茅口组灰岩。石林沿溶丘、坡地发育,为剑状石林、柱状石林。石柱表面溶蚀沟槽发育。

 

G33

和摩石林

面积77.62公顷,海拔1880-1932m。 二叠系栖霞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茅口组灰岩。区内洼地石林、坡地及溶丘石林均有发育,有蕈状、柱状、城堡状、剑状等单体形态,高数米至20余米。

 

G34

诗玛龙宫

面积119.99公顷,发育于二叠系栖霞组(P1q和茅口组P1m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和灰岩地层。诗玛龙宫洞口海拔1880m,位于尾博邑村西200多米的一个洼地落水洞中,经一个102米深的竖井(分为两级:第一级10m,第二级92m)进入尾博邑村一带流向黑龙潭水库的地下河系统。洞总长1230m,最宽处有56m,东西向延伸。

 

G35

天生桥

位于天生桥村,发育于二叠系茅口组灰岩中。桥高19. 1m,长50. 2m,宽约28.5m,桥最大厚度达8m,可通行汽车,形似拱桥,有泉华石钟乳等。此原为一段地下伏流,因上、下两段地下河道大面积塌陷成为地上河,该残余洞道成为“天生桥”。天生桥对研究石林发育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G36

幽谷仙瀑

水流从寒武系沧浪铺组1c流入寒武系筇竹寺组1q地层时,由于断层切割作用形成瀑布。又称“占屯大叠水”。位于乃古石林西北峡谷中。巴江上源水从悬崖直下,落差57m,往下流入白云湖中。

 

G37

白龙潭

水塘铺-白龙潭地下河出口,由三条地下河支流汇合而成,全长12千米,源头标高1880米,出口标高1710米,地下河埋深15-20米,泉水流量稳定,最大流量1264L/秒,最小流量133.2L/秒。地下河沿途天窗和洼地发育。

 

G38

长湖

面积142.19公顷,基底岩层为石炭系马坪组C3m灰岩和泥盆系曲靖组D2q页岩和中-厚层灰岩。湖泊为一近东西向延伸的长条形湖泊,东西长约1300m,南北宽约800m,平均湖深8m,面积约0.54km2,湖面高程1900m。湖水来源于地下水。长湖为构造溶蚀湖,湖泊水生植物以海菜花为特征。

 

G39

诗子狄麻日

面积153.18公顷,属于泥盆系曲靖组灰岩、石炭系大塘组灰岩及摆佐组生物碎屑灰岩层。处于多条裂隙带上,形成了串珠状的两个喀斯特湖泊群。同一湖泊群中的相邻各湖有地下水水力联系。湖岸和山坡上发育有石芽。

 

G40

月湖

面积119.99公顷。典型的构造溶蚀湖,湖底为泥盆系页岩。湖四周为低缓的溶蚀丘陵,石林喀斯特多为残余状,地表裸露石芽低矮,半埋藏石芽与埋藏石芽发育。

 

G41

圆湖

面积16.11公顷,位于长湖南侧,因形状呈圆形得名,典型的漏斗型溶蚀湖,水清,四周溶丘环绕,湖水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G42

黑龙潭水库

面积136.31公顷,二叠系茅口组灰岩和第三系路美邑组砂岩砾石。水库由喀斯特地下暗河补给,大型涌泉,附近有岩丘石林、坡地石林,也有埋藏半埋藏石芽。该水库是当地主要的饮用水源。

滇ICP备15008403号 版权所有: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技术支持:盛威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Copyright(C)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 53012602000141号